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新时代新征程上,之所以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持“光明论”,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一系列长期性积极因素。
制度支撑——
先来看所有制支撑。在“两个毫不动摇”原则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比单一的私有制经济在总体上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可以为其他所有制企业打下发展基础、打开发展空间,包括稳定提供基础设施和产品供给,在突破原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大国重器等方面彰显独特优势,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再来看收入分配支撑。收入分配不仅事关微观经济问题,还事关宏观经济发展。前者通过行为激励,对生产产生影响;后者通过消费和投资,影响宏观经济绩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以此为支撑,人民不仅可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还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从需求侧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接着看调节方式的支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调节机制更趋多元化、协同化,与单纯依赖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相比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特别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起来,有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规模支撑——
中国既是“世界市场”,又是“世界工厂”。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蕴含着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同时,中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未来5年(2024年至2028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分别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
超大规模的支撑可以催生更强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从而更好地摊薄营商、研发和推广成本,激发出更为强劲的创新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上,只要把勤劳智慧的劳动者、企业家等人力优势和活力进一步激发出来,就能真正助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战略支撑——
这个战略支撑来自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来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自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科学指引。
新时代新征程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巩固,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形成。
第一,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二,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第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第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应用场景丰富和创新收益放大的独特优势。
第五,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
第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定外贸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巩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信心,支持外资企业继续“在中国、为世界”。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中国经济在2023年走出了一条复苏曲线: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总体延续恢复态势,但部分指标增速放缓,经济活跃度减弱;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进入四季度,宏观调控组合政策发力显效,经济回稳向上态势明显。
下一步,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特别要有效克服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促成回升向好局面。
在供给侧,主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催生产业新模式,开辟竞争新赛道,打造具有张力的动力源。比如,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加快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和重大项目建设。
在需求侧,主要从保就业、增收入和促消费着手,形成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比如,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消费增长点。
同时,创造良好制度环境,把经济发展潜力尽可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要发挥好货币政策效能,让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此外,推动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做强实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举措,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比如,加大高端装备、智慧物流、绿色低碳等领域应用场景开放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场景开发建设。